2025年9月,印度总理莫迪在古吉拉特邦一场活动上放了个重磅消息。 他说印度真正的敌人不是别的国家,而是对外国势力的依赖,还宣布要启动一个总价值超400亿美元的海上项目。 说实话,这话说出来,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莫迪这是要把战略重心往国内挪了,不再想着跟中国、美国掰手腕,反而要在自己家里找出路。 本来想觉得莫迪这表态只是随口说说,结果翻了翻最近的事才发现,他早有动作。 8月底到9月初那几天,莫迪专门去中国天津参加了上合组织峰会,期间释放了不少对华缓和的信号。 要知道之前中印边境还有些紧张,现在主动缓和关系,显然是不想在外部树敌,好腾出手来处理家里的事。 莫迪不跟中美“掰手腕” 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的讲话里,反复强调印度要自力更生。
他说要是一直受制于别人,不光国家尊严受影响,连子孙后代的未来都得冒险。 这话听着有点实在,毕竟印度现在的对外依附问题确实有点严重。 就说海运这块吧,50年前印度本土的船还能承担40%的海外贸易运输,可到了现在,这比例只剩5%了。 更夸张的是,印度每年给外国航运公司的钱,居然跟自己的国防预算差不多。
老实讲,这钱花得真有点冤枉。 拿2024年印度国防预算大概835亿美元算,相当于印度每年要给外国航运公司递过去800多亿,这钱比全国教育支出还多一半。 钱都花在外面了,国内的教育、民生自然就紧巴了,这大概就是莫迪非要砸400亿搞海上项目的原因,想把海运的主动权抢回自己手里。 不过莫迪突然把重心转国内,也不是凭空想的,美国最近的操作,属实把印度架得有点难受。
先是8月份,美印贸易谈判谈崩了,美国直接对印度商品加了25%的关税。 本来以为这事能缓一缓,结果9月份美国又找了个由头,说印度进口太多俄罗斯石油,把关税范围扩大到了绝大多数印度输美商品。 这些被加税的商品里,有不少是印度的强项,像纺织品、皮革制品还有电子产品,都是靠出口美国赚不少钱的。 印度工商部算了算,这么一来,2025年这些行业的出口得少赚180亿美元,300万人的工作都可能受影响。
这还不算完,美国后来又把H-1B签证的申请费涨到10万美元,这签证可是印度技术人才去美国的关键。 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直接说了,这就是针对印度IT人才的。 要知道印度70%多的H-1B签证申请都是印度人,像塔塔咨询、Infosys这些大公司,40%的美国业务都靠这些人撑着。 签证费一涨,这些公司的成本一下就上去了,光塔塔咨询一家每年就得多花8亿多美元。
搞不清美国这是想逼印度选边站,还是单纯想压榨点好处,但对印度来说,再依赖美国显然不是办法了。 想靠“印度制造”破局? 莫迪也看明白了,所以他喊出“无论是芯片还是船舶,都要在印度本土制造”。 这话听着有气势,但真要做起来,难度可不小。 先说造船业,印度2024年就搞了个“国家造船激励计划”,给本土船厂15%的成本补贴,可到2025年,印度最多只能造5000吨以下的小货轮,那些能装大量货物的大型集装箱船,还得靠从韩国、中国进口,毕竟这些大船占了印度海外贸易运输需求的70%。
更尴尬的是, 印度最大的科钦造船厂去年接了10艘小货轮的订单,结果因为发动机、导航系统这些关键零件得从德国进口,供应链一延迟,订单交付时间生生拖了6个月。 客户等不及,转头就找了新加坡的船厂,这一下就看出来,印度造船业的产业链根本没跟上,光靠补贴填不上短板。 芯片这块更难。 印度第一个12英寸晶圆厂2025年才刚动工,要到2026年才能投产,在这之前,印度90%的芯片都得从中国台湾和韩国买。
手机、汽车这些行业经常因为缺芯片停产,现在想自己造,人才又不够,印度本土的芯片工程师也就5万人,还不到中国的二十分之一。 如此看来,莫迪想靠“印度制造”实现自力更生,不光要补产业链的窟窿,还得解决人才问题。 而且他还得平衡好国际合作,不能为了不依赖美国,就把其他合作也断了。 比如印度现在正试着跟东盟搞好关系,想把双方的贸易额提到1000亿美元,弥补美国市场的损失;同时也在吸引三星这些外资来建芯片厂,既用得上人家的技术,又不用完全靠一个国家。 说到底,莫迪不想跟中美为敌,把战场放在国内,其实是被内外形势推着走的。 外部有美国的关税和签证压力,内部又有对外依附的老问题,不转向国内实在没别的选择。 但想真的靠自力更生破局,造船、芯片这些硬骨头还得慢慢啃,人才、产业链这些短板也得一个个补。
能不能成,怕是不能只看口号,还得看后续有没有真动作。 毕竟对印度来说,这不仅关系到经济能不能起来,还影响着未来在全球供应链里的位置,这条路,不好走,但也没得选。
配查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