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美欧之间的贸易争端逐渐升级,令人感到头疼不已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于8月1日宣布将对欧盟国家加征超过15%的关税,此举引发了德国的强烈反应,德国政府表示要坚决对抗这一政策。然而,德国却也似乎在积极向中国靠拢,频繁派遣高管前往中国,这一进展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,这一系列操作可谓相当引人深思。
德国的汽车制造商高管们最近纷纷聚集在中国,不遗余力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申报新能源车型,这一场景似乎像是在赶场早市。奔驰、宝马、大众等知名品牌的代表们纷纷涌向中国市场,争相寻求新的商机。据说,他们已经开始将车辆中的智能座舱芯片更换为华为的昇腾芯片,尽管过去一直认为欧洲人一板一眼、固守传统,如今看来,市场环境瞬息万变,企业的灵活调整显得尤为重要。
展开剩余72%在此之前,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曾警告欧洲企业切勿与中国接触,但时隔不久,德国的西门子便趁机与紫光展锐共同成立了工业5G联合实验室,引发外界关注。德国制造业的务实让人印象深刻,近期发布的工业4.0战略报告中,“中国经验”一词出现了27次,这一数据比前三年的总和还要多。原因很简单:德国企业洞察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以及完整的产业链,合作的重要性凸显,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。
中国刚提出限制光伏多晶硅出口的政策,德国太阳能协会就迅速作出反应,连夜发布声明,表示愿意支付30%的溢价进行采购。这种情况就像熟客在菜市场听说涨价后,赶紧多买几斤菜。德国企业对此反应如此迅速,显然是担心失去中国这一稳定的供应源。
当今的欧洲企业也在迅速变得聪明灵活,纷纷玩起新花样:例如,将总部注册在海南自贸港,在郑州航空港进行生产,最终通过中欧班列进行出口。这种安排虽然显得繁琐,但却因海南的优越政策、郑州的迅速物流和中欧班列的低运输成本而变得极具吸引力。以大众汽车在安徽的工厂为例,近期他们上市了一款Model Y的换电版测试车,其底盘设计甚至直接应用了宁德时代的巧克力电池技术,这种技术本是中国自主研发的,如今却成为德国企业的首选。
德国制造业一向以严谨和高效著称,然而现在连发动机缸体的铸造也开始使用中国的人工智能仿真系统。过去,人们总是对德国的机械工艺津津乐道,而如今才意识到,中国的智能技术同样能够大幅提升德国企业的生产效率。在中关村论坛中,德国代表与中国科技公司接触的画面仿佛是一只被饿了三天的猫,闻到了诱人的鱼腥味,这不仅显示了德国企业对合作的渴望,也凸显出寻找可靠伙伴以促进双方利益的迫切需要。
更为有趣的是,空客公司如今在其飞机座椅的调节器中也开始使用大疆的电机。曾经大疆被认为是无人机制造的先锋,如今才意识到其电机技术的广泛适用性,甚至能够运用于飞机零部件的制造。美国方面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施压对手,而欧洲企业则是通过“脚投票”的方式,选择市场容量更大、合作更便捷的地方,迅速做出调整。
总的来说,在当今时代,商业的成功与否不单单依赖于谁的声音更响亮,而是看谁手中握有丰厚的市场。在美国实行加关税和禁令的策略似乎显得威慑力十足,但面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,企业又怎能轻易放弃?德国企业走向中国,并不是因为害怕美国的威胁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,认识到顺应市场潮流,方能实现盈利的目标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